外省动态

云南省社系统:“织全菌链”见实效

  • 时间:2025-08-27

  • 浏览:37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曲靖市供销合作社出资企业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菌包生产车间员工正在制作菌包。受访单位供图


云南作为“野生菌王国”,2753种已知野生菌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潜力。在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内,一份份标注着“云供发”文号的文件,勾勒出“云菌”崛起的清晰路径。2020年,云南省政府率先印发《关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为“云菌”产业划定发展方向、擘画宏观蓝图;2023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出台,进一步聚焦实操落地,以种业振兴、标准化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升级、市场体系完善等七大核心任务为抓手,通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成为统筹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的行动总纲。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正以政策为笔、科技为墨、联农为基,统筹全省系统力量,推动红河、曲靖等地食用菌产业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如今,一组组数字印证了“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和7.08%;全省303个交易市场总交易额高达194.29亿元;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0545.67吨,创汇6.65亿元人民币。

“政策筑基+基地引路”

供销牵头织密产业“生长网”

在省级层面,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2024年4月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试行)》,对重点项目给予50%贷款贴息,极大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压力。在州市层面,供销合作社系统成为政策落地的“排头兵”。

红河州供销合作社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为破解“谁来种、怎么种”的难题,成立了由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红河州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还创新推出“613”联农带农模式——在红河县,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合作社负责菌棒培育、技术指导,收益按“企业6成、农户1成、村集体3成”分配。2024年当地仅小香菌、羊肚菌就培育30万棒,产值达360万元。不仅如此,红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还推动两类基地遍地开花:屏边县以“村级公司+管护公司+基地”模式,建成100余亩榆黄菇、赤松茸林下基地;石屏县建成4个野生菌保育基地,7400余亩林地的干巴菌、青头菌产量年均增长10%,带动1200户“包山育菌”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曲靖市供销合作社则聚焦栽培菌规模化发展,依托当地气候优势,在陆良、沾益等地培育出一批高标准栽培基地。“我们联合云南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引进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每亩产量从200公斤提升到350公斤。”曲靖市供销合作社产业科负责人介绍,陆良县栽培基地,2024年产出羊肚菌、香菇等4.2万余吨,带动周边6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8万余元。

“科技搭桥+品种改良”

破解“卡脖子”难题

“我们培育的全国首个通过鉴定的小香蕈新品种‘中菌小香蕈1号’在大理、丽江等多地推广示范,经济效益显著,为云南小香蕈栽培产业注入了科技动能!”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华蓉说。而促成科研与产业牵手的,正是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搭建的“科技赋能平台”。

作为全国食用菌科研的“排头兵”,昆明所拥有3000余份菌株保藏、50件专利技术,但以往实验室里的成果难落地。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主动牵头建立“科研院所+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主体”合作机制:一方面,组织昆明所专家入驻全省16个州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专家库;另一方面,筛选各地产业需求,推动科研成果定向转化。

在红河州建水县,昆明所的技术让“普莉姐野生菌”品牌焕发新生。“以前我们的菌汤包只敢用普通菌种,保质期短、口感差。”建水县普莉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普丽介绍,2023年红河州社邀请昆明所专家上门指导,改良了大球盖菇烘干技术,还引入铁含量高1倍的新品种。“现在我们的菌汤包卖到了长三角,单价从25元涨到45元,还通过了有机认证。”如今,建水的普莉姐野生菌科普基地不仅是生产车间,还是农户技术培训学校,累计培训野生菌鉴别、栽培技术人员300余人次。

昆明所的羊肚菌仿生栽培技术则在红河金平、曲靖会泽等地“开花结果”。2024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协调昆明所专家指导农户调整林下郁闭度、改良培养基。“现在成活率达90%,40个大棚年产黑皮鸡枞、羊肚菌12吨,纯利润80多万元。”金平县勐拉乡诺玛养殖专业合作社李娜说。

截至2024年,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联合昆明所推动15个食用菌新品种在全省落地,制定3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解决了野生菌分级难、栽培菌产量低等“卡脖子”问题。

昆明所党委书记孙达锋说:“供销合作社系统是科技落地的‘毛细血管’,技术通过供销合作社送到农户手里,才能真正让‘云菌’既有好品种,又有好收成。”

“链上延伸+农户增收”

打通“从菌窝到餐桌”全链条

“这瓶‘干巴菌油乳腐’,是我们用石屏龙朋镇的干巴菌做的,去年在南博会上签了500万元的订单!”在红河州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红河州社工作人员拿着产品介绍。从鲜菌采摘到加工增值,再到市场销售,供销合作社系统正通过延链条、拓渠道,让“云菌”实现“身价倍增”。

在加工环节,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推动各地供销合作社系统“扶优扶强”加工企业。红河州社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个旧市亿鸣供应链有限公司建成黑皮鸡枞加工生产线,开发出即食鸡枞、鸡枞酱等12种产品,带动120余名农户稳定务工。

流通环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线上+线下”渠道矩阵成为“云菌”出山的关键。2024年,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单点交易额突破120亿元。今年7月,依托昆明所国家级检测资质与专家团队,全国首家市场食用菌质量监督管理平台在交易中心揭牌成立,构建起“科研检测—行业指导—市场监管”三维联动机制。平台聚焦野生菌及栽培食用菌的质量安全、品质分级等关键环节,为商户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同时为行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流通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

最让农户受益的,是供销合作社系统构建的“利益联结网”。红河州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50个食用菌农民合作社,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户种植;曲靖市沾益区供销合作社牵头,采取“菌农互助”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向农户统一提供菌棒、技术、销售服务,2024年帮助互助农户节省成本10%,销售收入增长20%。

责任编辑: 周钰